来自苦难灵魂的歌一一《平凡的世界》读后

纺织公司 汪翊

  题记:在活着之外,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热量去温暖心灵,《平凡的世界》还将会更长久地温暖着我们!
  2002年2月的一天,作家兼画家罗雪村来到陕西延川县拐峁,为路遥住过的土窑画了两幅速写,画家写道:“这是路遥住过的土窑:窑面凹凸不平,几根木桩支撑着污黑穹窿似的山顶,土炕上铺着一领露着大小窟窿眼儿的席子,后窑掌码着几个黑缸瓦罐儿,过日子的家什就胡乱放在那里”。他呆呆站立了很久,无法想象,这样的生存环境,怎么会走出这样了不起的人?此时,距离路遥逝世,过去了整整十个年头,而他的代表作《平凡的世界》,早已多次荣登畅销书榜。
  苦难可以毁灭一个人,同样,也可以成就一个人,比如,路遥和他的《平凡的世界》中的孙家兄妹。
  这部作品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、至八十年代初为背景,讲述了发生在黄土高原上的一幕幕历史悲喜剧,其中,孙少平的故事,则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,他是苦难生活与社会变迁的投影,是小说的“灵魂”,如果沒有“孙少平”,这部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必将大打折扣。
  还是让我们随着作家的叙述,回到1975年的那个初春吧。此时,“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,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沒有到来”。正是午饭时间,在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,“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。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,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”,穿着落满补丁的衣裤,脸色黄瘦、两颊有点塌陷,当他拿起仅剩下一点残汤剩水的菜盆时,“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……”,少年孙少平,就这样走进了读者的视野。
  双水村的孙玉厚老汉养育了两男两女,可是这家人的光景却过得很“凄惶”(陕北方言),长子孙少安因为贫穷,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回村务农;孙少平是次子,孙玉厚老汉省吃俭用,说什么都要让他念完高中。 但是,“孙少平上这学实在是太难了”,路遥写道。在学校供应的甲、乙、丙三等菜中,他只能吃得起丙菜——清水煮白萝卜。孙少平惟一的奢望,是穿一身体面的衣裳、每顿饭能吃上一个白馍或黄馍(注指玉米面做的馍),“这不仅是为了嘴馋,而是为了活得尊严”。
    “尊严”是一个人,生而为人的基本人格;有些人因为苦难、因为贫穷而失去了做人的尊严、失去了基本的人格,但是,孙少平是“自尊”的(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它是否过分吧),他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说:“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,但永远不要卑视我们的出身,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……”;又说“不要怕苦难,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,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”。一个吃不饱、穿不暖的人,还追求着崇高,这不能不使我们对他肃然起敬呀!
  关于“崇高”,有两层含义,一曰雄伟高大,二曰精神境界。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时代的哲学家朗吉诺斯认为崇高是“伟大心灵的回声”,我想,路遥所说的“崇高”或“祟高感”,就是一种做人的尊严、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吧!
  在书中,我们看到孙少平正是这样的人。小说以他求学、务农、打工、挖煤的人生经历,塑造了一个自强又乐观(甚至有点浪漫一一当他与女友田晓霞在一起时)的形象;全书以孙少平伤癒重新回到大牙湾煤矿而终结,作家没有交待孙少平后来的命运,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。
  关于这本书的内涵,每个人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与评价,通读全书,我认为它实际上是在讲述苦难中,对灵魂的拷问与精神的升华。作者通过孙少平这个角色,告诉我们精神追求的力量,您看,孙少平与郝红梅的初恋竟然是从传阅一本红色经典开始的,噢,他们都是只能吃得起丙菜的学生,正是精神上的呼唤,使他们突破了物质上的窘迫,有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交流;而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热恋,更是灵与肉的结合,您瞧,无论在黄原的古塔山上、还是在大牙湾煤矿的南山,他们的话题都离不开理想与未来(有学者认为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着理想主义、浪漫主义的时代),沉浸在精神的世界中。孙少平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,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鼓励。
  在这里顺便谈谈孙少平的妺妹兰香,她是孙玉厚老汉最小的女儿,这是一个虽然着墨不多,却让人感动不已的女孩子。
  小说中有这样两个情节,情节之一,孙玉厚老汉家因大女婿被拉去工地“劳教”,而乱成一团,大人们早已自顾不暇,“可爱的兰香默默地做着她能做的一切活”:她“什么话也没说,悄悄提了个猪食桶,出去喂猪去了”、“她不知什么时间已经捡回来了好几筐柴火,足够一两天烧的”,这时,我们的兰香只有十三岁,正是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,但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!情节之二,高中生孙兰香“除一块香皂和一只贝壳装着的廉价擦脸油外,什么也沒有”,她为了赚几毛钱的生活费,不得不利用晚上的时间,去建筑工地干起了提“泥包”的活,读者朋友们,扎在揽工汉堆里觅食,这不仅是体力的考验,更是勇气的较量啊!可爱的兰香就是凭着这样的毅力,以优异的成绩,考取了梦想中的名牌学府。
  “崇高”包含着高尚、尊严,在贫困与苦难中,孙少平过着高尚而有尊严的生活,“孙少平己经隐约地认识到,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,不仅是吃好的和穿好的,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”。他的阅读与思考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,无论是在学校、还是工地、煤矿,“只有这些书,才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,他的精神也才能得到一些安慰,并且唤起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——没有这一点,他就无法熬过眼前这艰难而痛苦的每一个日子”; 我们常说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,而读书则是获得精神力量的重要途径。阅读,使孙少平达到了一个新的精神境界,获得了不同于其他同龄人、甚至哥哥孙少安的人格魅力。与《人生》中的高加林相比,孙少平的形象不仅更加饱满、而且精神层面也更高。
  最后我想说,这部作品之所以耐读,还在于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温暖的、充满人情味的世界,少安、少平、兰香兄妹,润叶、晓霞、润生姐弟,还有阳沟大队曹书记两口子等,在芸芸众生的世界中,他们的关爱、同情之心,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温度。每当看到这些温暖的情节、温暖的文字,我总是禁不住潸然泪下。
  “生命从苦难开始, 只有从苦难中诞生灵魂的歌声”,在苦难中追求崇高,这是路遥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,也是《平凡的世界》经久不衰的秘密吧!
  后记:我很喜欢“孙少平”,不仅因为我与“他”是同龄人,还因为七十年代初,我生活过一年的晋西北小山村,与双水村的自然条件、人文环境是如此接近,童年的生活,像一把雕塑刀,塑造着我的灵魂,使我对“孙少平”们有一种自然的亲切感,对“他”的人生哲学有着最大程度的认同。